<!--go-->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苏轼获释
至宝丹王禹玉又露了一把脸,赵顼在太皇天后入敛之前,哀伤欲扑,拿着梓宫内一只玉碗,抚着一架玉装古琴,对观视的臣僚痛哭:“此太后常所御也。”
王珪将这件事写到了挽诗当中,什么“谁知老臣泪,曾见及珠襦。”什么“朱弦湘水急,玉碗汉陵深。”收获了士大夫们的许多赞誉。
而另一位臣子王正仲,将珠鞯的典故写到了挽词中——珠鞯锡御恩犹在,玉辇亲扶事已空。
苏油非常鄙视他们的做法,文辞巧思用在这种时候,根本就不是真心的哀悼,而是在拍皇帝的马屁。
于是他也动了笔,不是诗词,而是文章。
如同仁宗皇帝去世时的那篇文章一样,朴实无华,以包含深情的笔触,写出自己如何在太皇太后的关爱下,一路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能为大宋效力的人。
写出了她对自己的影响,她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如此而已。
没有一个字涉及权势,皇家,赵顼……在他的笔下,这就是一个饱含爱心,关爱孩子,老人,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的慈祥老太太。
这篇文章和那些花团锦簇的挽词一起刊登在了时报讣闻的下方,收获了汴京老百姓们最多的眼泪。
宋代皇家帝陵,在郑州下属的永安县,南有嵩山,北面黄河。
太皇太后灵柩发引之日,开封府数十万男女老少自发披麻戴孝,拗哭相送。
沿途百姓,在路边跪拜嚎啕,如丧考妣。
藩属国不说了,嶲州西南夷,从今多了一个风俗,在自己的头上缠起了白布。
就连辽国,青唐,甚至敌国西夏,都遣使致哀。
即便远在南海,新宋,当地百姓军士们,也立起灵位,遥遥拜祭。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