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6章 前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得到了杜中宵支持,李复圭的心情平稳下来,说起最近朝廷中的事情。道:“此次幽州一战,除了太尉几人外,立功最大的就是赵滋。他指挥大军极有条理,几乎没有犯错。战后论功行赏,赵滋应该升官才是。只是众人觉得,赵滋武将,无非加节度,官职却不宜升了。若让他做枢密使,只怕会有祸端。”

杜中宵道:“其实枢密院里,最好是有文有武。没有文官,与中书就隔得太远,做事不便。没有武将,官员对于军事不熟,只怕做不好事情。枢密两正两副,最好是两人文官,两人武将。只是此事牵涉的太多,一时之间,只怕很难做到。”

李复圭点了点头:“太尉说的是。所以现在大家都认为,枢密使应当如太尉这般,本是文官,却有武略。只是一时间,哪里去找这样的人才?以文改武的官员,大多已不熟悉文官事务,还是不合适的。”

杜中宵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这是宋朝自己的官员任用问题,以后只有改正了才可以。本来现在的制度,是枢密院管军令,三衙管军政。管军令的人,当然要对军事熟悉,但武将也不合适。以前说宋朝的问题是以文御武,但世界上成熟的政权,有几个不是以文御武的?不以文御武,就会面临军阀问题,或者军队对政事干涉太深。

文武之间如何搭配,各自如何分权制约,是个大学问。但真正带兵的,应该是武将。枢密院的事务必然掌握在文官手中,有武将配合,才是最合适的。只是一时之间,这些事情哪里能够说清楚,怎么能够让朝臣接受?只能慢慢来,慢慢改变。

赵滋在枢密院,大略相当于后世的总参谋部长官,地位自然重要。说起来,他是适合升任枢密使副的人员,不过短时间只怕不容易做到。此战真正受益较小的,是三衙官员。比如杨文广等人,由于是管军政的,与军功无涉,一时之间根本没人想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