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场的观众,也被这首诗给直接的震撼了。
在华夏的汉人传统中,自古以来都比较重视文字,对于曲没有那么重视。
凡井水处,必能歌柳词。
可是柳三变有那么多的词流传下来,那些曲却没有流传下来。
不说这些勾栏瓦肆唱的小曲,就连十大名曲的原始曲谱也大都失传。
失传的原因自然与不受重视有极大的关系。
华国人在自小的审美系统训练下,相比旋律,对文字要敏感的多。
场上很多的观众,看着屏幕上的歌词,或许不能直接明白这首歌的具体含义,不能分析个头头是道。
但是,他们也完全能从那语句中,朦朦胧胧感受到林轩表达的意思,都是感到精神一震,瞪大了眼睛。
弹幕上,网友们也纷纷发表评论。
“这……似乎是一首现代诗!”
“我直接说不出来个一二三,但是感觉内涵很深刻。”
“这个文字功底,太强了吧。”
“咱都是自小学语文的,文字好不好,还是有个直观感受的,我感觉碉堡了。”
“……”
众人有如此反应不为过,这首《回答》是上个世界朦胧诗的代表作。
上辈子的80年代是属于诗歌的年代,全国有多少人写诗根本无法统计,用具夸张的话来说,一个砖头从天上掉下来就能砸倒几个诗人,可见其盛况。
那么多的诗歌当中,这首《回答》能够成为朦胧诗压卷第一篇,可见其地位和杰出程度。
朦胧诗有破坏式抒情的特点,这首诗给一种冰冷之极的燃烧的感觉,冷峻而热烈,如同一根钢钉般扎入了人心中。
小号声响了起来,铿锵有力的鼓点带来强烈的节奏感,小提琴、大提琴能够营造悲伤的氛围。
诸多乐器的声音比之前更加响亮了一些,叠加在一起,让人心潮澎湃。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