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寒窑佳人苦守候,谁料皇榜中状元 第四百八十二章 李杨爱情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基于以上所说,由此,郑传寅指出,喜以悲反的美学品格反映了我国古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对“和”的境界的追求。

包括王季思也有相似论述,他认为,不同于西方戏剧将悲剧的崇高和喜剧的滑稽加以提纯而发展到极致,中国的戏曲将两者糅合到一起,互相调剂和衬托。

这方面表现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庸调节,达到明辨是非、惩恶扬善后的超越,既是儒家积极入世的现实态度,又带有道家阴阳相激、刚柔并济的哲学意蕴,是民族传统心理积淀影响下形成的独特审美形态。

还有像是《中国古典悲喜剧美学初论》在肯定上述从叙事层面对悲喜剧交替、苦乐相错手法进行理解的基础上强调指出。

这一手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观、人生观:悲喜交集、苦乐相错表现在生命观上,就是生与死的循环,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表现在人生观上,中国人的传统看法是人的一生虽有种种磨难种种悲苦,坎坷不平,但好运终将降临,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先苦后甜的人生认知和期盼影响。

并且大家都知道,在大部分的古典戏曲中多有发迹变泰、分离团圆等种种由悲转化为喜的戏码。

因此这种悲喜剧的存在不仅仅是叙事所能解释的,也不仅仅源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浸染,还直接决定于古人的人生观。

而在这种人生观的干预下,戏曲作品往往同时具有悲剧高潮和喜剧高潮,两者相互冲淡,相互作用,最终达到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

这就在考虑到传统思想影响的同时,看到了参与古典戏曲悲喜交融特质形成的又一种因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