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当李浈还未走出恒州时,却早有一匹快马向着长安城的方向绝尘西去。
王元逵不相信李浈,也从未相信过李浈,妥协只是他生存的一种手段,却不是他处事的准则。
若王元逵仅凭着几句话就能轻易相信别人的话,也绝不可能在成德节度使的位子上坐了这么久。
佑王又如何?
敬你,你为佑王;不敬,你便是举手可诛的蝼蚁。
王元逵知道,若要分辨李浈所言虚实,不难。
也只需上都进奏院而已(即京城留后院)。
但王元逵却疏忽了一点,疏忽了那个最不该小觑,却又是这天下权利最大的那个人。
河朔三镇,号称大唐动乱之源,曾有好事之人戏言,“河朔定则大唐定,河朔乱则大唐乱!”
虽为戏言,但却绝非危言耸听,自安史叛乱之后,河朔三镇对于朝廷早已是阴奉阳违,上至官员任免,下至徭役赋税,几乎已完全脱离朝廷监管,俨然好似一方诸侯。
正因如此,朝廷对于河朔三镇虽管不得,但却在监视上从未有过丝毫松懈。
自李忱登基以来,除不良人之外,更有御史台、兵部、吏部、甚至内侍省都在河朔三镇安插了大量暗哨。
后者为阳,前者在暗,至于内侍省么,似乎亦明亦暗。
而正因这些数之不尽的阳钉暗哨,自武宗开始时,朝廷对于河朔三镇的一举一动便已了若指掌。
记得会昌六年十二月时,内侍省一名内侍宦官曾在酒后失言道:“河朔三镇又如何?王(王元逵)、张(张仲武)、何(何弘敬)三人便是一日三食用了什么饭、吃了什么酒、夜里睡了哪房小妾,圣人怕是比他们自己还清楚许多!”
话虽狂妄了些,但却也基本属实,当然,这名内侍的下场也可以想象得到。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