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大早,陈老虎就如约来给吴文华杀猪,这回和他同来的是三队的胡大炳。
胡大炳一进门时,就留意到了忙着生火烧水的余竹香,见她生得落落大方,又手脚勤快,觉得是个不错的姑娘。
在杀猪时,他悄悄向吴文华仔细打听了一下,吴文华当然多挑好的说,胡大炳顿觉更加满意,主动说起他小弟胡细炳尚未婚娶,希望吴文华做这个媒。
吴文华答应给他把话带到,但是心里已经有杆秤了。
胡大炳兄弟五个,都住在一个大屋子下,只有最小的弟弟胡细炳没结婚,但是那小子不怎么务正业,名声不太好。
所以吴文华倾向于投否定票的。
但是一码归一码,胡大炳杀猪活干得漂亮利落,这让吴文华很满意。
虽然仅有一百二十多斤,吴文华也只留了一边猪肉、猪肚内和四只猪脚,另一边则被陈老虎拉到桥头去卖了。
吃完早饭后,陈老虎和胡大炳忙着帮吴文华把那半边猪剁成三五斤重的长条块状,然后装进箩筐里。
余兰香则把吴文华叫进房间,交代吴文华说:“明天办酒席要请人帮忙做事,你都叫好了吗?”
吴文华嗤笑道:“哟,还真把这事给忘了。”
余兰香笑道:“我就知道,毕竟男人总是粗心点。”
吴文华忙问:“都要来干嘛?”
余兰香解释道:“做饭的、炒菜的、管灶火的、还有端菜、洗碗盘的……你估计着叫。”
“这……”吴文华嘀咕道,“一时还真想不出叫谁。”
余兰香想了想说:“大嫂、二嫂肯定会来帮忙的,还有隔壁云婶,再叫竹娘,还有同年嫂黄花姐,黑狗的老婆,再叫两三个端菜的就好。”
吴文华经这么一点拨,心里有了数,准备等下就去请。
余兰香又赶忙叮嘱道:“先去桥头看下,把鱼先买好。”
“好勒。”吴文华答应着,从抽屉里拿出昨天记录的作业本,放进裤兜里,便出了门去。
由吴文华家朝北走约莫五六百米的距离,便到了横河边,沿着横河南岸,逐一排列着横河镇的几大政府机构。
西边是医院、药店、镇政府,东边则依次分布着供销社、人民银行、邮电所、财政所、派出所等等。
在这些政府机构前面,有一条比横河老街宽两倍的街道,因为平时来往行人众多,沿着横河堤岸,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菜市场,不少农民聚来卖菜。
因为各家规模大小不等,有只拎着一个大竹篮子就来卖蔬菜的,有搬条小板凳卖水果的,有骑着自行车赶来的,也有推辆大板车或者独轮车来的。
但是80年代的农村,菜的品类稀少,豆腐、卤菜之外,大多为应季的蔬菜水果,荤菜也无非是鸡鸭鱼肉。
其中肉类一般仅限于猪肉,要想买到牛肉,除非某生产队的耕牛突然死了,否则是很难碰到一回牛肉的。
吴文华放眼望去,并没有发现卖鱼的,便从头到尾晃荡了一圈,认得了几个熟人,生产队长大刘元坤的老婆杏花嫂就身在其中。
吴文华于是在她只有三个竹篮子的摊位前停立,寒暄道:“杏花嫂也来卖菜了?”
“早晨头没什么事,来坐下。”杏花嫂一边笑容满面地回答着,一边忙问,“你要买什么菜吗?”
“是啊,明天给儿子办满月酒。”吴文华如实说。
“是哦,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杏花嫂笑道,“真是恭喜你啊!”
吴文华客气地说了一句“多谢”,转而问:“今天卖鱼的都没来吗?”
杏花嫂抬头扫视了一圈,纳闷道:“看喽,还当真没来。”
吴文华释然道:“卖鱼的得从小港村赶来,过猜没这么早。”
杏花嫂附和道:“应该是,”她不忘追问,“还要什么别的没有?”
吴文华从裤兜里拿出纸条,从上往下扫视,点了点作业本说:“香菇、鸡蛋。”他继而又问:“我家里没养鸡,你家里养了没?”
杏花嫂纳闷道:“去年发鸡瘟,今年就不敢养了,你要鸡蛋的话,我跟你介绍个人。”
说完,她忙招呼隔了几个摊位的一个老妪说:“银花娘,你家里不是有鸡蛋吗?这里有人买鸡蛋。”
银花娘站起了佝偻的身子,沧桑地问:“要买多少?”
“两百个有么?”吴文华望着她问。
“有,不过要到我家里去拿。”银花娘乐呵呵地说。
“可得,现在就过去,行得么?”吴文华又问。
“嗯。”银花娘说着朝杏花嫂这边走来,她让杏花嫂帮忙照顾下摊位,便带着吴文华向冷家庄走去。
吴文华临走时,也不忘叮嘱杏花嫂说:“杏花嫂,等下卖鱼的来了,记得跟他说一声,我要十几条。”
对于吴文华的请求,杏花嫂也满口答应了。
因为银花娘身子羸弱,吴文华几乎是搀扶着她走到冷家庄的。
一路上吴文华先问起她身子不佳,怎么把那么多菜搬到桥头去的?
得知是由她家老头子每天早上推大板车送她去的之后,又问起她为什么这么老了还到桥头卖菜?
银花娘老泪纵横地说:“都说养儿防老嘛,很多人都说我儿子多,福气肯定好,其实啊,如果儿子不孝,再多也没用。”
又说:“儿子多了,矛盾也就多了,为着我们老俩口的养老问题,他们推来推去的,谁都不愿意多出一分,我们啊,只能靠自己了。”
吴文华不知如何劝慰,只叮嘱她照顾好身体,趁着好时代,多活几年。
银花娘无奈地说:“没病就好,一旦生病,怕是离西天也就不远了。”
吴文华只好不再说话,随她到家之后,见着她家的后院里散养了上百只鸡,忙夸赞银花娘能吃苦。
银花娘一阵苦笑,提来一个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空心谷壳的大篮子,告诉他因为去年发了鸡瘟,今年涨到一毛一个鸡蛋了,问他要多少只。
吴文华虽然惊讶于鸡蛋价格之高,但是鉴于办满月酒迫在眉睫,只好认了这个亏。
他估算了一下,不怕买多就怕买少,一口气买了二百二十个鸡蛋,付了二十二块钱。
银花娘高兴不已,立马决定额外多送他五个,便开始仔细给他装鸡蛋。
这仔细除了数得仔细,还在装得仔细。
她每到整数,都会和吴文华对一下数目,吴文华每回都点头确认,直待二百二十个到数,她又拿出五个鸡蛋来,交代道:“看好了,这是额外送给你的。”
吴文华连声答谢,见银花娘装鸡蛋时,十分贴心,每增加一层鸡蛋,都覆盖了一层空心谷壳,这样就能防止鸡蛋撞碎。
随后,银花娘悄悄地对吴文华道:“以后有谁要买鸡蛋,就带到我家里来,你银花娘是个心善的人,少不了会给你好处的。”
吴文华忙说一定给她老人家带话,随后又领着银花娘向桥头走去。
吴文华说:“等到了家把鸡蛋放好,就还过来。”
银花娘忙说今天不还也不打紧,明天早上还到桥头的摊位上就行。
吴文华于是抬眼望着沿岸的一长排卖菜的农民,他们嘹亮的嗓门就像给这偏僻乡村奏响了一曲高雅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