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事实上,这个贵族想的不错,若是大明周边的国家联合起来,朱由检确实会考虑一下。没错仅仅是考虑一下罢了。
毕竟现在的大明装备虽然在朱由检的心中不算多现今,但是从前世的角度上来说,大明普通军队的装备已经达到了1战时候的水平了。
大明的精英军队实力更是达到了2战的水平。
大明虽然还没有成为工业国,但是钢铁产量已经不低了。
钢铁工业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工业,近代世界各国的工业发展史表明,有了钢铁就能够有机器,有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明代,冶铁炼钢的生产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规模之大,产量之多,技术之高,超过我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并位居世界各国的前列。在这个过程中,民间私营铁冶不断发展壮大,而国营不断减少……ωwW.QQXSNΕW
明初政策是国家库存铁量少,急需用铁则在指定的铁矿区开炉冶铁,库存铁量多足够使用则停罢官营铁冶,听任百姓在这些矿区自行采炼,国家按照十五分之一的比例征收铁课。指定矿区之外的地方,有时也会有官员建议开办国营铁冶,但被朱元璋严厉斥责,甚至把提建议的官员流放海外。洪武十五年五月,广平府(今河北省境内,当时属河南)一官吏王允道说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这里一年可以收铁百万斤,建议朱元璋照旧办理,结果朱元璋回答:朕闻治世天下无遗贤,不闻天下无遗利。且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杖之流海外。王允道好心提建议增加国家收入,结果反被“杖之流海外”。类似磁州临水镇这类地区,民间为谋利也必然采铁冶炼,明政府似乎不但未开办铁冶所,亦不收铁课。洪武二十五年曾经有一次大规模国家开炉冶炼,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明实录》记载:“各处续开炉冶,今已三年,而内库见贮铁凡三千七百四十三万余斤。上以库内储铁已多诏罢各处铁冶,令民得自采炼。而岁输课程每三十分取其二。”开炉三年贮铁3743万余斤,应是原先各地规定的上交铁配额数量再加上开炉冶炼再减去消费后的结果。又过了两年半不到,官员报告库存铁不够用,申请重新开炉,朱元璋命令暂开炉一年:“工部臣言:各处铁冶久已住罢,今内库所贮铁有限,而营造所费甚多,恐岁用不敷。上令暂开炉冶一年,仍复住罢。”由上述可见,明初官营产铁完全视政府需要而定,需要时在指定的铁冶所开炉冶炼,不需要时就停罢。民间产铁数量的规模则一直很大。有些学者似有误解,他们以为洪武二十八年后才允许民间私人自由采矿冶铁,如黄启臣说:“明政府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被迫下令罢除各处官冶,允许私人自由采矿冶炼,按产量纳税三十分之二。”而从上引洪武十五年记载看,官营之外矿区并未限制私人,朱元璋说“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若不许民间自由开采炼铁,则也无所谓民得其利。洪武二十八年允许私人开采,是指原先指定的十三处官营冶铁所也对私人开放。停止各处官冶也非被迫,恰是内库贮铁满足国家需要后的主动选择。停止官冶后,冶铁工匠大多不会改行,只不过从为国家服务变成为个人谋利,产铁数量应不会下降,在利益驱动之下甚至会增长。由于民间产铁数量不在明政府统计范围内,1847万斤更近于某个时间段内分配给各地的定额数字总和,在此之外的铁课则徒具形式,所以很难得到一个真正准确的估算。明代宣德以后,官方账面上的铁课数字有很大增长,这主要是因官营铁冶效率低下逐渐废弛,而原先以官营代偿方式征收的铁课可能更多以普通铁课的形式出现。所以这种铁课数字的增长不仅是产量增长,而且也是统计方式改变的结果。当然还有一种可能,1847万斤就是洪武初期全国包括官营民营的真实铁产量。但这样算,则宣德之后的铁产量增长过于惊人,令人难以置信。从一些地方的铁课数字和明初铁产量定额数字的对比可说明一些问题:天顺五年山西阳城县民营铁课数量五六十万斤,折算成铁产量在800万斤左右;而洪武时期给山西的定额也就是1146917斤,光是一个阳城县的民营铁产量就已是洪武时期山西全省定额的七倍以上;嘉靖十年,广东省按照税银换算的民营铁产量为2764万斤,是明初全国定额总和1847万斤的1.5倍左右,仅广东一省就超过全国五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