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71章:后记(三)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后记三:天候、地理

有一种学术观点认为,大唐中前期之所以繁荣,与当时适宜庄稼生长的天候有关。

而天宝年间,有清晰的记载:尤其是关中地区,多为雨涝。

这些肯定会对粮食的丰收有负面影响,毕竟传统农业一直就是靠天吃饭的。

但造成杜甫身在关中地区,还身任小官职的前提下,发生了饿死小儿事件的,肯定不止是天灾。

贪贿。这是大唐不能规避的问题。比如王鉷,于朝廷而言,这是个政绩颇丰的大功臣。但于官政、吏政,于军镇(如朔方地区征收赋税就很重,也造成诸族在此的不断叛乱)、于百姓而言,他是一个大恶人无疑。

目前看到的文献,以敦煌遗书的出土最为清晰。唐代的粮食亩产,大致在百斤上下。

也有说能够达到更多的,比如近两百斤。但要注意的是,田地在大唐也是多季节生产了。比如,种了小麦之后,可以种豆类。

多数文献证明,亩产小麦或粟,百斤左右是差不多的。这是百姓的基本口粮,风调雨顺自然好一些,但遇到天灾后,因为缴纳租税是固定的,百姓的生活困苦可知。

史书记载“盛唐时,达到斗米二文;开元时期,斗米五文”。

这里面要辨明的是:丰收地区的粮价与一般地区的,肯定不同;这个月与下个月的粮价,肯定不同。

所以,这至多是一个政绩的标杆,未必能够作为当时社会的持久衡量标准。吕思勉先生的著作中,有这样的观点表达。

如果对大唐所谓盛世感到一好百好的话,可以看看《王梵志诗校注》,里面的描写活灵活现。

另外,比如官贵的强占资源问题。

因为稻麦要进行脱壳,水硙,就是很便利的工具。百姓使用,肯定是要交费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