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九十三章 评议制度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go-->

隋唐科举制的公平流于表面,最重要的原因是追随宇文泰创业的鲜卑勋贵们,经过两三代人的积累与联姻,与关中豪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

杨坚篡国时,为了得到这一群体的支持,不得不对他们让步。

李渊趁杨广往江都避祸,自太原起兵,入关中,做出了与杨坚相同的选择。

自身积累,与短期内两次朝代更迭的机遇,才能造就关陇门阀日后的权势。

隋唐在设立科举制时,尤其是唐代统治者,面对关陇门阀,不可避免的需要做出一系列妥协。

高澄则全然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出身六镇的鲜卑勋贵们,还没有完成从武人群体到门阀士族的转变,而武将的升迁速度,在乱世之中,也远远高于文官群体。

排除高澄亲信这类特殊群体,文官需要在任期内凭政绩升迁,即使高澄为了迅速提拔人才,将六年的期限缩短,但也许等待三年。

而武将只需战场立功,就能迅速得到升迁,如段韶、斛律光之类自小习练骑射勋贵子弟,他们的第一选择依旧是从军。

通过征战获取功绩,从而快速提升,达到一定高度,真要厌倦了军旅,再去选择武官转文职,往中央担任清贵职位。

因此高澄创立科举制,所面对的阻力与隋唐相比,天差地别。

不可能指望被八镇勋贵排挤、打压的河北杨坚,能够逼迫低澄如隋唐特别做出小幅度的让步。

更何况,四品中正制延续到如今那个时代,早就是复两晋时的鼎盛。

许少没识之士经过两晋教训,也浑浊认识到它的弊端,并着手采用其它选官方式对其退行补充,例如后文提到的南梁七经考试。

高澄那么一个靠着门阀支持,捡漏下位的皇帝,能够废除那项看似符合门阀利益的选官制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时人对待四品中正的态度。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