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回到对撞楼,苏哲和范晓明两人乘坐电梯下到了二号实验站。
两人继续熟悉二号实验站的设备。
时间匆匆一个月就过去了。
这一个月,苏哲和范晓明两人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地下的实验站。
一开始,两人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熟悉各个实验站的设备,特别是他们两人主导的实验站。
接着,两人开始了验证实验。
三个星期的时间,苏哲和范晓明两人都是早上七点到对撞楼,夜里十一点离开。
这期间,两人主持着一号、二号、三号实验站的验证实验。
至于成果,为了后续研发新技术的需要,如大功率光能有线传输技术,光的转换技术、重光子航太发动机等等,两人针对性做了很多验证实验。
在一号实验站做的ZGZ-原子振动模型验证实验,这些天做的原子振动模型验证实验的组数有三百多组,平均一天要做十五组以上。
ZDY-撞击原子模型验证实验和物质光谱验证实验也一样。
苏哲和范晓明两人一直穿梭在这三个实验站中。
忙归忙,收获也不少。
有了这三个星期验证实验的积累,研究那几项技术的基础有了。
按照两人的想法,一号、二号、三号实验站的验证实验继续做,不过两人将主要的精力放在那几项紧急需要的技术上。
三月十五号夜里十点半,三号实验站,物质光谱验证实验正在进行着。
实验站中,加上苏哲和范晓明两人一共有着三十五个人。
三十五个人中,有一大半都是研究中心的一线科研人员。
这些一线科研人员都是博士起步,年龄在二十五到四十五之间,都是相关专业的人才。
剩下的都是学校的学生。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