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东汉时期,流行的人才聘用方式是征辟制和察举制。
东汉是二元君主制,所以才会产生两种入仕方式的区别。
征辟,是地方行政长官或者中央听说了某个人的名气,专门下令征辟他当官。
察举,是地方每年都要选出一些名声好的年轻人,推荐给中央,让中央考察后任命。
当然,不管是征辟还是察举,被选择的人都是可以拒绝的,这么做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失礼,反而会让人觉得是不屑于跟权贵合流,受到当世人的尊敬。
有一说一,这个观念其实挺奇葩的。
明明是有本事的人,不想着为国家效力,也不想着造福百姓,就是端着架子显清高.活着的意义何在?!
可这年月的人,就吃这么一套,觉得清高的人就是让人尊敬和羡慕。
不管怎么说吧,征辟和察举制的本意,都是要录用那些在民间有才华,但是没有入仕通道的人,给他们一个入仕做官的机会。
可随着汉末世家豪强的力量越来越大,从中央到地方,基本都是世家掌控人事任命权,所谓的征辟和察举,都变成了世家的一亩三分地。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说的大多都是东汉末年这段时间的事儿。
到了董卓乱政,诸侯并起的年代,朝廷权威不存,这种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世家大族们进一步的掌控人事任命权,后来曹丕继位,为了获取世家支持他称帝,推出九品官人法,更是让世家彻底掌握了人才上升通道。
至于司马家建立的晋,本身出身就不正,后代更是各个奇葩,根本无力扭转这一现象,导致后来了一系列内乱,最终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所以说,察举制和征辟制的弊端,现在就已经显露的很明显了,诸葛亮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时间想不到比这更好的选材制度,同时也是维护刘备汉室宗亲的人设,所以才会继续沿用。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