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常玉龄心里的苦,情感的悲,无疑都源于常家后继无人,对于人亡艺绝的担忧。
这就是这个年代京城工美行业的通病。
眼下差不多京城所有的工美行业的老匠人都在发愁这种事。
一方面是他们精工细作的产品,因为外贸部门的垄断性收购,难以卖上价去。
哪个厂也不爱再做这样越做越赔的东西。
何况现在自主经营权国家又放手了。
那作为厂领导,要求减少研发,不再投入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是机械化生产效率比手工业生产高多了,技术门槛又低。
开机器卖低档商品走量大,挣钱多,厂里青工懒得学手艺,都愿意用机器做低端产品。
厂里当然也就不再支持老艺人带徒弟,图耗人力。
这就导致如今的老匠人完全成了各个厂子的拖累。
他们不再受重视,也不再受尊敬,几乎个个都是心怀失落退休的。
总而言之,要没有宁卫民的存在,恐怕几乎京城整个工美行业都会把目标放在怎么挣快钱上。
没人在乎会不会出现技艺失传,技艺断档的现象。
更不可能看到今后的市场饱和,恶性竞争。
恐怕最终,也只有当他们陷于产品因为品种单一,设计陈旧而卖不出去货的时候,才能醒悟过来,明白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可到了那个时候,再后悔也晚了啊。
愁眉苦脸守着那些机器着急后悔,应该是大多数工美行业生产厂家躲不开也绕不过的悲剧。
不过还是幸好宁卫民还是改变了一些事的。
他总算是让几个街道厂子脱胎换骨,通过捡国营大厂的漏儿,攒下了日后发展壮大的基础。
他总算是保住了锦匣、绢塑、宫灯、墙画、料器、仿古瓷这几门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的可能。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ebookchina.com
(>人<;)